11月27日至28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我校共同举办的“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项目专题工作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围绕新丝路-“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研发、“中文+职业技能”教材视频制作和资源库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师资培训和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实验实训室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亚非处、教材处负责人,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谢永华,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雁飞出席会议。中文国际教育专家、“一带一路”国家“中文+职业教育”领域相关机构负责人,教材出版社嘉宾参会,国内相关高校以及来自维也纳、布隆迪、泰国、加拿大、格鲁吉亚、印尼、巴基斯坦等19个国家近200名代表踊跃参加线上会议,我校新丝路-“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的编写人员78人参加线下会议。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语合中心将“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纳入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了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依托基地开发“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基地便研制出了中文+物流管理、中文+汽车服务工程技术、中文+酒店管理、中文+机电一体化、中文+电子商务和中文+计算机网络技术6个专业18本教材,填补了目前专门用途、职业用途的中文教材在语言分类和研究成果上的几近空白,新丝路“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的研发为后续师资培训、资源库建设、联合实训室、智慧教室提供研究基础,推动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新体系的构建。
谢永华在会上介绍了学校国际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及“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自启动以来所开展的项目和建设情况。学校组织了四场“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的国际论坛。作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点研发项目学校,学校全力支持这个项目,要求将系列教材做成品牌。学校组织全校六个专业的56名专业老师和22名语言老师组成了教材编写团队,同时还聘请了4名专家及时做教材编写的指导,78名老师历时了三个月的前期调研,四个月的集体编写,召开了上百次大小会议讨论,最终完成了6个专业初中高级的18本书稿。
2021年是国际中文教育赋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推动语言文化、职业教育、企业联合走出去的重要一年。“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一定会在语合中心的引领之下,去解决“中文+职业技能”在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师资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难题,为整合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
孙雁飞在会前对“中文+职业技能”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多次参加教材研讨会。他指出,国际中文教育赋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推动语言文化、职业教育、企业联合走出去,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我们需拓展“中文+”项目内涵及承载力,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开拓创新。
主旨发言阶段,北京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字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宋继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姜丽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志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林秀琴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小峰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郭风岚总主编、我校教材编写委员会代表杜曾慧老师,围绕新丝路“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的研发、教材配套资源研发供给侧改革、师资培养培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点评发言。“中文+职业技能”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是学科融合交叉的产物。专家们从科学性、实用性视角给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场景”的挖掘是职业中文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
27日下午举行的“中文+职业技能”工作坊,物流管理、汽车服务工程技术、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六个专业分别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孔子学院代表分别结合六个专业系列教材、视频制作、教学资源库、师资培训、实验实训室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维也纳、布隆迪、泰国、加拿大、格鲁吉亚、印尼、巴基斯坦孔子学院等孔子学院负责人在会上纷纷表示,他们急需“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并表达了合作意愿。
28日上午,与会代表围绕“中文+职业技能”教材配套资源研发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分享交流。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给与了充分肯定,指出“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将会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修改意见,指出了将来的工作方向,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校编写的“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亮点突出,体现了中文国际教学当前“职业化”的趋势,六个试点专业涵盖初、中、高水平的教材已经构成了系列化的框架,有助于推动海外职业教育向规模化发展。教材定位明确,中文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教材板块设计灵活,教学目标明确,融合了多种语言教学法。
来自19个国家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相关院校、孔子学院及中资机构等3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供稿)
供稿:图/文/编辑/校对/审核/